夜里,杭州临平马阿姨在朋友圈下单的本地青皮甘蔗,今天一早邻居就送到了小区门口,45元一捆,一共有10根。
马阿姨每年都会买的甘蔗,当地人叫“上湖青”:“这个味道很鲜,肉质很嫩的,而且一口化渣,我们全家老小都爱吃。”
这个季节,水果店已经开始卖甘蔗了,为什么不去店里买呢?
“上湖青清香鲜甜,口感脆嫩,就连牙口不好的老年人,啃起来都轻轻松松。”马阿姨说,“店里的都是广东甘蔗,还要10-15元一根,我们老年人啃不动,你去问问杭州城里的老阿姨,年轻时候有没有吃过临平青皮甘蔗,很有名气的。”
临平上湖青,浙江味道最嗲的甘蔗
甘蔗分水果型和榨糖型两种,像义乌红糖是用青、红皮的糖蔗做的,水果店卖的是果蔗。“上湖青”是浙江本土的甘蔗品种,产地在临平大运河一带,栽培历史有2000多年。
当地农户徐师傅回忆:“过去,甘蔗一捆才一两块钱,杭嘉湖和上海一带,我们都是从运河撑着船去卖的。爷爷、爸爸从11月起都在拱宸桥一带卖上湖青,卖完一船,再撑船回家装甘蔗,要一直卖到年廿九才回家。”
浙江有三种青黄皮果蔗,分别是温州陶山青皮、温岭黄皮(广东引进)和临平上湖青。
从事甘蔗研究的浙江省农科院汪一婷研究员对潮新闻记者说,“最好吃的是上湖青,口感鲜很脆嫩,其次是陶山青皮,最后是温岭黄皮。”
从浙江土生土长的甘蔗资源来说,比较经典的果蔗品种除了上湖青,还有温州瑞安的陶山甘蔗。这也是一种青皮甘蔗,它皮薄质脆,汁多节长,味道清甜,渣松而软,是浙江省优良果蔗品种之一。
上湖青因为是农家散户零星栽培,除了本地,市面上几乎买不到。陶山甘蔗这些年的产业化在省内做得最好,当地成立了陶山甘蔗专业合作社,甘蔗都是论根销售的,大家在网上都能买到。
网上一小提陶山甘蔗的价格是30元,里面是1.5-2根分段切好并真空包装的新鲜甘蔗,这样的精品甘蔗,市场价差不多要卖20元一根。
种上湖青的都是本地老年人,产量少仅供本地销售
在临平大运河畔的甘蔗地里,诸大伯已经种了50年甘蔗,当地各个村庄里,种甘蔗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。
今年老人只种了一亩地,本地种甘蔗的都是这样一亩半亩的散户,因为种植面积小,产量少,甘蔗也只够本地卖的。
每年清明前,大伯会把前一年冬天埋在地里的甘蔗挖出来,排放在地里盖上薄土,勤浇水,甘蔗苗就会冒出来。
到了七八月份,甘蔗苗长到30-40厘米高的时候,田里就要放水进去,让土沟里都灌满水,这个时候,是甘蔗长得最快的季节。
每隔一周,甘蔗地就要施肥,这一带的农村,过去养殖湖羊,甘蔗施的是羊粪肥。
上湖青的个头本来就比广东甘蔗小,一般只能长到一人高,而广东种可以长到2米以上。
诸大伯觉得,还是过去用羊粪种的上湖青长得高一些,味道也更鲜甜些。
十月底,收甘蔗前,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甘蔗叶,掰下来晒干,收甘蔗的时候,拿几片拧成一条绳,绕一个八字扣,是拿来当甘蔗捆叶的。
一捆上湖青,10根甘蔗卖40-50元,诸大伯今年只种了一亩地,能收4000根左右的甘蔗,家门口的马路上卖20多天就能销售一空。
“临时销售点”里卖甘蔗,也卖其他“土味”作物
往年冬天,潮新闻记者也会去临平运河街道的五杭农贸市场买青皮甘蔗,那边有很多老农拉着板车来叫卖自家甘蔗。
临平运河街道城管中队工作人员说,“我们辖区内有很多农家,喜欢在征而未用的土地上种点农作物,秋冬季节街头巷尾都有老年人拉自家种的甘蔗来卖,一来影响交通,二来这些老年人沿街随意摆摊,自身安全也没有保障。”
大概是三四年前,当地城管就开始在甘蔗销售季节,有意识地把卖甘蔗的老人,往亭趾、博陆、五杭三大农贸市场周边引导,并划定了专门的摆摊区域,规范辖区季节性的甘蔗经营。为了帮助本地农户销售甘蔗,临平城管今年一共在运河街道设置了临时便民销售点。
四个点位分别在运溪路和荷禹路交叉口、育士路62号(博陆农贸市场)附近、日辉路和银桥路交叉口(亭趾农贸市场附近)以及繁荣路与东泗路交叉口(五杭农贸市场附近),销售时间是每天7:00-18:00,本地甘蔗的销售季,会一直持续到12月甘蔗下市。
潮新闻记者从临平区城管局了解到,全区的临时便民销售点,有的是今年刚刚设立的,也有很多设立已经有3-5年之久了。
临平城管相关负责人说:“季节性流动蔬菜、水果摊贩由于缺乏固定摊位,随时可能形成马路市场,择优不但影响交通,而且会带来环境卫生问题,不乏市民投诉,我们设立临时销售点加强监管的同时,也解决了农户蔬菜和瓜果的销售问题。”
如果去的时间够早,比如赶在7点前,说不定还能买到当地菜农自家种的瓜果蔬菜,都是相当“土”的。
这样的临时便民销售点,不仅运河街道有,整个临平区加起来一共有25个,除了瓜果蔬菜,一些小吃摊也会聚集在那里。
这个举措得到了不少人的点赞。“现在这样挺好的,我们买买么也方便,销售点看起来也有序,不会像之前这样乱糟糟,有时还会堵起来。”